5月25日台湾导演侯孝贤的电影「聂隐娘」在戛纳影展获殊荣,其实早在试映后国际媒体好评不断,「颜色、对比、光影、服装都美得惊人,感觉像是有人从9世纪的中国亲自带来这份见证」。
侯孝贤以作品「聂隐娘」获得第68届戛纳影展最佳导演奖。
法国「世界报」(Le Monde)访问侯孝贤,大篇幅登在专刊,文中提到侯孝贤对唐代历史的兴趣和对长镜头的执著。报导指出,侯孝贤的电影常是一段时间和记忆的旅程,多数是台湾当下或过去的历史。
这次,侯孝贤投入中国历史,把背景设定在唐朝;侯孝贤说,他一直对唐朝生活方式和政治脉络很有兴趣,每当有小说或相关书籍出版,无论是关于唐代女性还是官府制度,都让他手不释卷。
唐朝历经安禄山之乱,各方争权,反抗暴政的聂隐娘就在此时登场。报导说,侯孝贤谈到,孟子「诛暴君拯万民」的观念在中国历史上很常见,他对此也很有兴趣。
侯孝贤致力于打造写实场景,自承从不教演员演戏,而是创造情境让他们自然融入,「这过程很长,但对我很重要」,「总之,我一向只拍一个长镜头,让演员一直演下去,看会产生什么效果,如果他们做不到也没关系,改天再试一次就好」。
法国老牌电影杂志「电影笔记」的5月号坎城专刊介绍了今年入围竞赛单元的19部电影。撰稿记者德洛姆(Stephane Delorme)提到,今年最令人兴奋的,就是入围了两部「地位很高,且唤起2000年代美好」的电影,其中之一就是「聂隐娘」;他说,这部众所期待多年的侯孝贤新作,被宣布入围时,「有如一记响雷」。
另1名「电影笔记」记者马洛沙(Vincent Malausa)在分析文章一开头就提到「最令人期待的就是台湾大师侯孝贤盛大重返戛纳的『聂隐娘』」。他分析,「聂隐娘」筹拍过程历经一些延迟和波动,但这部武侠片会是「坎城影展最盛大的事件之一」。
费加洛杂志(Le Figaro Magazine)也在「2015戛纳影展最重要的15部片」专题中选入「聂隐娘」。文章指出,「聂隐娘」是1部与国家利益、爱情、牺牲、荣誉、正义有关的电影,议题很古典,但由细腻的侯孝贤来处理,令人期待这部片即使不像以前的武侠片有让人惊心动魄的画面,也必定更有雄心壮志。
法国国际广播电台(RFI)记者福斯特(SiegfriedForster)在媒体试映后撰文盛讚「聂隐娘」是「完美一笔」。他在文中说,遇到1部完美电影的经验很罕见,而「聂隐娘」裡没有1个多馀镜头,演员没有1个无谓姿势,连飞鸟、幽林和云彩都配合地融入动作画面。文章说,电影中的「动作戏」大多时候发生在人的内心裡,武打场面不时穿插,丰富了内容,武打是内在生命力的外部表徵,是内在生命力在开拓新局。
他还说,片中每个画面都充满诗意,都像1幅中国水墨画,在华丽布景和服装环绕下,侯孝贤特有的缓慢节奏不可或缺,掌控到完美地步的细腻手法,述说1个传奇故事的力量和精细之处。
「卫报」(The Guardian)影评布莱德夏(PeterBradshaw)评论说,侯孝贤的「慢速武侠」值得关注,这无疑是1部充满智慧和细腻之美的作品。侯孝贤想在武侠类型做新尝试,用自己的语言把武侠带到新层次,在这点上,他认为侯孝贤做的比香港导演王家卫的「一代宗师」成功。
「纽约时报」(New York Times)影评达吉斯(Manohla Dargis)叙述,在试映场中,观众全程屏息,直到工作人员表出现在银幕上,才爆出如雷掌声和浪潮般的叫好。
法国主要媒体之一「解放报」(Liberation)在试映之后,在头版刊登剧照,标题直接下「本报的金棕榈」,将解放报的金棕榈奖颁给「聂隐娘」。
解放报在题为「聂隐娘:动人的武侠」连续3页图文报导指出,多年来「只闻楼梯响」的「聂隐娘」终于在坎城与观众见面,片中的情感、人性转折、未说出口的话语,要人专注去看画面细节,细緻到一不留心就会错过。
影评指出,「聂隐娘」这个虚构故事裡有种性感动人的东西,让人希望故事永远不要结束,甚至希望故事「成为我们一部分的血肉,让我们能吸收它,而不仅是讚赏它」。
费加洛报(Le Figaro)影评也表示,「聂隐娘」是1部「冥想式武侠片」,对不熟悉历史背景的观众来说,剧情会有些模糊,就尽情欣赏那些美得令人屏息的画面就好。
杂志Telerama影评表示,「聂隐娘」并不好懂,观众容易跟不上叙事和当时的政治因素,武打场面很少,有也是用极简、寓意的方式呈现;影片节奏虽慢,但很和谐,颜色、对比、光影、服装都美得惊人,感觉像是有人从9世纪的中国亲自带来这份见证。
法新社形容侯孝贤以唐朝女刺客为故事题材的武侠片,节奏如冰河移动般缓慢,但震撼力十足。
「纽约时报」(The New York Times)影评达吉斯(Manohla Dargis)盛讚侯孝贤这部「古装片令人叹为观止」。
电影网站Indiewire说「聂隐娘」是「史诗般的视觉诗篇」。